2)第五十四章 行路难_从明末开始生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

  船夫、木船、流水…..,配上两岸的黄土塬,活脱脱一副独特的山水画卷……

  当然,这样的山水画面,配标题的话,只能是,《风陵渡的船夫》,说不定以后能和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》相媲美

  过了黄河就是潼关,文启东站在高高的山坡上,远望关中的门户潼关,记起了元曲《山坡羊.潼关怀古》,尤其是最后一句

  ……宫阙万间都做了土,兴、百姓苦,亡、百姓苦

  对这句话,以前是靠想象,然后,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叹

  现在,不用想象了,真实的‘画面’望眼就是

  潼关前的大道上,来往的行人,一半以上都是衣衫褴褛的流民,这些流民,有东行的有西去的,不管是东行还是西去,都是一脸的茫然和绝望神色

  文启东是要向东行,东行到洛阳,然后再过黄河就是怀庆府

  一路上,赶着马车独行的道士,还衣着华贵,吸不吸引人…..

  遇到那些拖家带口,有老有少的流民还好一些,要是遇到三五一伙的壮年流民,那如同饿狼般的眼神,能盯得人发毛

  好在天色还亮,走的又是官道,时不时飞马而过的官差,拥有武力护卫的商队,压制住了那些‘饿狼’扑上来的欲望

  明朝的道路是真不好走,特别是身下的木制马车,走不多远就得给车轴上油,要不然辕马都拉的费劲

  更不能容忍的是,没有润滑油后,车轴的摩擦声,简直就是‘音波攻击’,能让人听得心烦意乱,实在是让文启东受够了

  对这木制的马车,文启东准备改造一下,车身的木架不变,车轮车轴都换成合金的,底盘也要加上减震

  文启东在明朝‘行走江湖’,本来是想学一学张果老、老子……,这些先贤的,实际生活中一观察,发现行不通

  毛驴这种家畜,身形小背部窄,短途骑一骑还可以,要是长途,就是驴背加坐鞍也不行

  牛倒是背部比驴宽,可牛的力气虽大,也不能成为长途的坐骑,这和牛的身体体形有关

  至于张果老和老子为啥能骑着驴和牛到处‘浪’……,别较真,人家骑的可能是‘天驴’和‘神牛’……

  比较后,还是骑马靠谱,可道士骑马……

  再说了,骑马时间长了也难受,长时间骑马的后遗症,请看蒙古族的朋友们,跳舞的姿势都是叉着腿

  转一圈,还是回归到马车这来,至于马车的缺点,这些缺点古人没办法,拥有制造机器的文启东很容易解决

  改造马车这样的活,不能在人来人往的官道上干,因为制造出零件后,还需要文启东动手进行组装

  干这样的活需要一处平坦空地,空地还要连通官道,要不然组装好的马车上不了路就麻烦了

  于是,文启东一边赶着马车东行,一边寻找合适的地点

  其实,最合适的地点就是官方的驿站,说不定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u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